我非常喜欢一档播客《疯投圈》, 几乎期期不落的听了历史所有节目。 在最近一期(March 2019) 聊到了线下店生意 https://crazy.capital/31 , 提到了我蛮好奇的零售行业。
算上之前自己比较喜欢的无印良品, 和海澜之家等实体大厂开的“严选店”, 目前这个行业处于快速上升期, 而且第一集团的厮杀非常火暴。
于是, 昨天(2019.03.23) 决定去北京朝阳区的大商圈-常营天街再近距离观察观察。
首先先介绍一下我对朝阳区几个商圈的画像:
大悦城:
吃饭选择多,年轻人首选, 单一Mall高楼层模式, 拥有Tesla+ Apple店, 人群圈选:学生、白领和中收入家庭为主。 儿童区也在发力, 不过不如常营圈。 美食是主打优势,位置在朝阳东四环直通六号线。 幅射朝阳东三环~东五环。
常营天街:
儿童项目(游乐·培训)用“天花乱坠”形容也不过分的商圈,十字路口的四个象限之三都是商场。 (所以是多商场+低楼层 《 6) , 不过没有Apple店 没有Tesla。 位置在朝阳东五环直通六号线。 幅射朝阳东三四~东六环。 人群购买力来说, 要弱于大悦城, 但周末人流量非常可观。
三里屯商圈:
太古里>北京, 拥有北京最大的优衣库分店, 而且有知名的酒吧街。 美食美酒夜光杯, 也许是和工体毗邻,所以文体盛事因素的符号和三里屯联系密切。 和前面两商圈不同的是, 三里屯虽然不是地铁直达(出站1Km) ,但它的地理位置却可称得上朝阳咽喉了(仅次于国贸) 。
想到三里屯基本上不会有想到居民楼, 而前面的大悦城和常营就是在居民城里拔地而起, 因此面向人群就是工作消费者, 而非家庭用户。
朝外商圈:
以我之前几乎每周都会去悠唐的观感来说, 朝阳区和东城交际区域, 反而人就不是那么多了。 大概是这里的居民属性弱了一些。
而且要不是离儿研所如此之近, 我想也不会对它有更亲密的接触了。
其它。待补充~
我这次最感兴趣的店就是要去Nome(诺米家居)
备注: 其实全中国有两个公司开的NOME家居, 一种是这样的以瑞典“性冷淡”风的, 像宜家人群靠拢。 另一家则是竞争对手名创优品为了狙击其而开的混淆李鬼-也叫诺米家居(商标问题可能还在纠纷,但至少在商场,已经有的地方能看到)。
抛开李逵李鬼之争,我谈谈逛这家NOME的感受。
这种蓝色有些高档感, 第一Page是女士区(小化妆品和工具)之后是鞋子帽子日杂,衣服, 品类在我看来受占地面积, 极力的表现自己 东西很多,但实际品类还不够丰富的现实(比如数码充电宝电池文具这些应该集中在一起, 却太突出耳机了, 但200元的耳机销量应该不是很好)。 最后我给James买了一个毛绒玩具, 结账时没有新会员引导, 中午12点午饭时间人数不多。四个收银台, 占地面积不到百平。 单日流水应该无法和距离200米的30平米名创相比。
常营我去的次数更多的是就在NOME隔壁的海澜优选。
面积是NOME的3~5倍, 而且有后台品牌衣服电商的背书,这里至少有二分之一面积是给衣服和家纺的, 然后在二级下放给生活百件和女妆。 基本上没有数码的台, 文具台和办公台有两个。
有门口导购, 是一个不错的体验。 而且距离我上次来的时候, 明显进行了布局的调整。
最后我在这里买了薯片,加了会员。 然后被引导下了其官方APP。
在我看来, 这和NOME的店员做的加盟商模式, 工作人员的品牌忠诚和建设的培训缺失有关。
无印良品不必多说了, 我家里还是有不少的MUJI东西的, 也是我之前最喜欢的一家“性冷淡风格”闲逛之地了。 可能受了前前同事MAY的影响 哈~ 。
这一年以来, 我直观感受到MUJI的商品降价不少, 我想在Miniso切入之后, 有不少中间用户(一般白领用户, 原来够够脚或咬咬牙也是能够达到MUJI成交的用户)在平时会有更大的机会看到Miniso, 在Miniso购买一些高频商品(比如勺子、充电宝、笔、袜子内衣等), 减少MUJI的实体曝光机会, 而且Miniso是主打的快节奏模式,你在MUJI的时候会找一个懒人沙发玩会儿游戏,然后再起身看看, 一晃半个小时就过去了, 再带着玩完三轮车的儿子去找家MANN咖啡。
但在Miniso我们就是去买A的, 买完或者没看到就走。 购买的链条非常短且效率。
我想这是MUJI该去担心的, 单纯的降价不是最好的政策。
而是在要想如何思考自己是正面应上还是要扩大自己真正的优势。
(后续更新)
因为孩子在换季生病, 我们又时隔十月再次来到儿研所,又再次去了北侧500米的悠唐MUJI。
我的感受就是背景声不那么“靡靡之音”了。
而且让我有些不适的是它的布局变得紧凑──让我不禁产生了从奔驰S换成大众Golf的感觉。
(注, 我自己是非常喜欢Golf的, 2018年家庭换车的时候“险些”入坑, 后因爱人开玩笑:不惜以买车领离婚证的魅力逼迫我作罢。)
总体说来, 货架和商品没有特别大的变化, 只是在沉列上变得更紧致了,而且悠唐二层的MUJI在中厅处原来有15平米镂空,直接望穿至一楼Starbucks的设计被封死了。 周围的懒人沙发和儿童小三轮也不知所踪(曾经的黄色小车车是我儿子James的必玩之具)。
我又在厨房用品和文具上驻足了片刻 ── 还是那些东西, 价格从Minisos Triple 变成了Double。
“恩, 还是没什么需要的。 或者, 要不我把这个笔加到我的taobao 购物车?
抱着这个念头, 我和妻带着James悻悻离开。
寻觅着下一处商场落脚之所。
(2019.04 上旬, 再次认真逛MUJI
毕)
而是在要想如何思考自己是正面应上还是要扩大自己真正的优势。
(后续更新)
因为孩子在换季生病, 我们又时隔十月再次来到儿研所,又再次去了北侧500米的悠唐MUJI。
我的感受就是背景声不那么“靡靡之音”了。
而且让我有些不适的是它的布局变得紧凑──让我不禁产生了从奔驰S换成大众Golf的感觉。
(注, 我自己是非常喜欢Golf的, 2018年家庭换车的时候“险些”入坑, 后因爱人开玩笑:不惜以买车领离婚证的魅力逼迫我作罢。)
总体说来, 货架和商品没有特别大的变化, 只是在沉列上变得更紧致了,而且悠唐二层的MUJI在中厅处原来有15平米镂空,直接望穿至一楼Starbucks的设计被封死了。 周围的懒人沙发和儿童小三轮也不知所踪(曾经的黄色小车车是我儿子James的必玩之具)。
我又在厨房用品和文具上驻足了片刻 ── 还是那些东西, 价格从Minisos Triple 变成了Double。
“恩, 还是没什么需要的。 或者, 要不我把这个笔加到我的taobao 购物车?
从垂直电商到社区电商
几年前, 我在一家美食电商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 那个时候我想人们在"吃"上是要花的钱、时间的市场是很大的。 平凡工作人群有自己的解决方式,这个市场被分成了外卖、请人做饭、预约服务(专享)
直到最近, 又观察到一种新的方式, 叫做共享厨房, 不过像是to-B。
我工作的那家电商做的专享,客单价在200-500 (单人或双人餐), 市场需求虽然有但不是太大,
2016年Round C+ 后,将原来线下五个城市推广到十个, 后来也就没有了后来。 我个人以为是BD的失控和对未知城市的消费能力高估。
直到现在, 我从事知识服务的工作后, 发现自己还蛮希望有那个时候的一种App的, 我在未来的指定时间段会想和一个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吃饭, 作为Host自然想这次饭吃的好一些, 500-1000的心理定价, 但麻烦的就是自己要找一家合适的地方。
就有点像是美食界的“时尚买手”。
说远了, 回到垂直电商在2015年那时大行当道(聚美优品、蘑菇街、美丽说 为代表)
到后来女装外的赛道也涌入越来越多的参与者。
现在新出来的社区电商, 我还看不太清晰。
我问朋友说有什么区别?
朋友让我联想 SMZDM, 或者说评测信息。
我感觉不是, 社区应该是有种community 感, 即会让user对某一品类形成时间依赖而非购物依赖。
所以是小红书吗?
我说他不像, 应该是抖音。
Almost done…
We just sent you an email. Please click the link in the email to confirm your sub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