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豆瓣地址显示是一本书不到6分的书。
人类为何需要提问: 我的回答是 人类需要探索与改变, 而探索与改变的力量来自于提问。
我们提出的问题反映我们是谁?我们关注什么?我们能做出什么改变?
这本书以分门别类的方式组织了以下不同类型的问题。
诊断型问题
“好管闲事的马蒂尔小姐”
诊断型问题最常遇到:
* 怎么了? 我从何而得知, 我们看见了什么? 看不见什么? 我们要怎么办?
诊断型提问鉴别出一个问题,然后深入探寻其本质,尤其是问题的本质尚未明确时, 更是被最多人提问的类型。
特质:
旺盛的好奇心, 提取历史的经验, 关注最近发生的变化,以及, 最重要的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 具有挑战权威与不惧怕专家的精神。
提问过后, 要使你的提问有价值, 还要落地到解决问题, 也就是 给出策略。
共情型问题
“一个全心愿意帮助病人的心理专家”
你要尝试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提出自我发现与自我诊治的问题。
与之前诊断型问题不同的是, 你最关心的是感受, 而不是一个打听消息的小报记者。
如果说好奇是上一类问题的特质, 那么共情型问题的特质, 我觉得是:
善良与温柔。
桥接型问题,战略型问题,郑重声明
这部分我觉得有些过度划分, 而且场景的描述并非明确。
创意型问题
创意型问题关注的扩大已有的概念。
提出超越现实的可能性, 因此其追求的是更大的可能性(相较确实性)。
任务型问题
这部分与平时工作最为接近。
你要有主动性, 注意聆听, 注意情绪(不要失控)。
弄清你是计划的执行人员还是协作人员, 如果是计划的制定人员, 那么你要鼓励别人提出不同的问题。
Almost done…
We just sent you an email. Please click the link in the email to confirm your subscription!